2021-11-04
次
“拜囊海”是流传于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龙英社区“古棣壮寨”的传统祭月活动。这种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,历史悠久。“拜囊海”已通过自治区“非遗”认定,现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是整个崇左市唯一申报国家级“非遗”的项目。
广西天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,地处左右江两个流域分水岭地带,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县份。天等在秦朝时为象郡辖地。汉武帝起至唐代,属郁林郡。天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山清水秀,资源丰富,由于海拔高度较大,因而气候较冷,温凉湿润。2000年全县总人口40万,其中壮族人口占98%。
“拜囊海”是壮语音译。“囊”即娘,“海”即月亮,“囊海”即“月姑”之意。“拜囊海”,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,娱神为内容,以祭祀为载体,含有历史、宗教、军事、民俗、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信仰活动。其基本意思是为答谢月神娘娘护佑壮族先民,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恭请月神娘娘下凡,并予以祭拜。
“拜囊海”信仰习俗的发源地在天等县龙茗镇古棣村,其起源与古棣村的族源联系在一起。古棣村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北宋皇佑年间随狄青元帅“南征”后留守边疆与当地壮族妇女结合的将军许回。古棣村新旧族谱上,均将许回列为自己的“太始祖”。传说许回与当地壮家女结合的过程中,月神娘娘助有一臂之力,不仅如此,月神娘娘还帮助许回屯兵边塞,造田造地,兴修水利。为感谢月神娘娘的护佑,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,许回带上全家,在皎洁的月光下,供上猪肉,糖果等祭品,烧香点烛拜囊海,后邻里街坊纷纷效仿。“拜囊海”最初仅仅是以家庭为单元的零散祭拜祭祀活动,元代以后,“拜囊海”逐渐演变成有组织的活动,十里八乡的妇女自愿结合,集体祭拜,人数也由原来的一两个祭拜者发展到六人组团的仪式表演,祭拜的程序、内容、道具、服饰也趋于稳定成熟。
“拜囊海”祭祀活动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举行。活动地点选在地势较高的平地上,活动者认为在高的地方举办仪式更能接近月神娘娘。“拜囊海”时,在场地前放一个案几,上面扎有三支香火,若干香烛、茶水,摆着月饼、糖、香蕉、苹果、橘子等贡品。参加的六名德高望重的妇女分排就坐,后面的两个人扶着一个衣着艳丽的稻草人,以做出不同的动作。
“拜囊海”主要分“请月神下凡”、“向月神祈福”、“送月神”三部分。“拜囊海”开始,六名妇女打扮成“仙姑”模样,为首的阿婆焚香祝祷,坐在荆棘之上以显示虔诚,喃着古韵,摇着铜铃,向上苍祈求福佑平安。其余几位妇女们喃喃和唱,曲调简单质朴、韵味悠长。开头她们会自报家门,说些谦卑话——“月神娘娘您在哪里呢?”“月娘在冠岗,月仙在泥岗……”“月神娘娘我这就上天去请您,请您下凡来看看吧……”“仙姑”们摇着铜铃串,半闭着眼睛,想象着自己已经骑着神马去天上邀请月神娘娘了,一边还扇着手里的纸扇,以祛除这个过程中的邪气。作为一个全村关注的祭祀活动,“仙姑”们请神活动一呼百应,村里每家每户都要挑亮柚子灯,用瓦片搭一个“烽火台”,以表达对月神娘娘诚挚的欢迎。如果顺利,月神娘娘一般是午夜下凡,附身在稻草人身上。当供月神娘娘附身的稻草人动起来的时候,便表示月神娘娘已经下凡来了。接下来便是向月神娘娘祝祷,祈求风调雨顺、庄家丰收、生活平安。稻草人也会做出相应动作来回答,点头表示同意,若是心情激动,稻草人则会以跳来表现。
该问的问题问完了,最后的仪式就是送月神。送的人唱着感谢的歌词,象征月神娘娘的稻草人还会左右摇摆着显示恋恋不舍。此过程持续数分钟后,“拜囊海”仪式接近尾声,此时,村民会燃放鞭炮,然后把月神娘娘附体过的稻草人焚烧,以显示月神真的回到天上了。“烽火台”也被“熄灭”了,“熄灭”的方法是用石头将灶台砸烂。至此,八月十五的天等“拜囊海”的民俗活动结束。